新四军人物
百岁革命伉俪的本色人生
- 分类:新四军人物
- 发布时间:2024-11-06
百岁革命伉俪的本色人生
- 分类:新四军人物
- 发布时间:2024-11-06
2022 年 7 月 1 日,安徽省财政厅召开“光荣在党 50 年”老党员暨“最美财政老干部”座谈会,现年97岁、党龄82年的省财政厅离休老干部、新四军老战士浦惠英获颁“最美财政老干部”奖牌。此前2021年11月,安徽省委老干部局通报表扬,98岁的省供销社离休老干部、八路军老战士王亚平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
王亚平、浦惠英是一对“白金婚”红色伉俪,是战争年代英勇无畏的英雄,是建设年代辛勤奉献的楷模,是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见证者。俩人风雨同舟,携手走过近百年人生路,平凡中见殊不平凡,本色中显革命底色。
参加革命
王亚平,原名王诚恭,1924年3 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屯东乡。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3岁时随父母逃荒到东北延吉,当佃农种菜维生。九一八事变后,一家人逃回山东老家种田,没几年赶上了水灾,无奈又逃荒到东北。
年幼的王亚平在菜园里做雇工,给油坊卖油。有一回,日本人把他抓起来拷问,问到姓名,回答我叫王诚恭。日本人怒了,你成的哪门子功?上去就抽了一耳光!从那时候起,才10岁出头的孩子就在心底种下了对鬼子的深仇大恨。
三年后,吃尽苦头的一家人回到家乡。王亚平被父母送进当地的学堂读书,说是读书,他只能够横坐在门槛上侧着耳朵听讲,学习成绩却比地主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好很多。1942年,当地伪乡长看到王亚平聪慧、机灵,就招他当伪乡政府跑腿的(通信联络员)。
屯东乡位于运河沿岸,西邻梁山,附近日伪军据点犬牙交错。八路军汶上县第四区有小股部队也在此地游击,区委书记李育民经常亲身深入到各个乡宣传抗日,重点培养年轻的王亚平。受其教导,王亚平逐渐懂得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也明白了八路军是在打鬼子。1943年3月,他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经组织安排在自己家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比于王亚平,浦惠英成长为一名新四军战士更堪称传奇。浦惠英1925年10月出生于上海,3岁时随母亲回到老家无锡东乡厚桥。那时农村女孩子是不读书的,母亲省吃俭用供她上了学。读到三年级时学校被日军飞机炸毁,学业中断。
浦惠英的父亲早年参加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隐蔽了下来。1939年春天,家里来了一批地下党,白天宣传抗日救国,晚上打地铺、学马列。少年浦惠英在父亲引导下也参与其中。1940年,因工作积极,年方15岁的浦惠英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同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她怀着“打倒日本鬼子,消灭剥削阶级,取消男女不平等”的三大目标,成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流动宣传队队员。
皖南事变发生后,日寇乘机对新四军步步紧逼。部队陆续撤离北上,有伤在身的浦惠英的父亲留在地方领导对日斗争,后因积劳成疾去世。
1942 年 4 月,浦惠英被组织送到太隔地区党训班学习。一天清晨,驻地突然被日军包围,枪炮子弹映得满天通红,班主任指挥分散突围,大伙儿一口气跑出十多里地才脱离危险。待鬼子离开,浦惠英和几位同志返回驻地才了解到,附近野战医院里的100多伤员全部壮烈牺牲!此后党训班重新集合,向新四军控制的丹阳、溧阳、溧水、句容、茅山地区转移。到茅山后,她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财经办事处会计股担任会计。
出生入死
以伪乡政府跑腿的身份作掩护的地下党员王亚平干过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
1943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日军采取守势。当年午季,鬼子突然通知各乡乡长开会,屯东乡伪乡长胆子小,顾虑重重,不敢进城。王亚平随即报告了组织,区委经研究后决定就派诚恭(王亚平)去。
会场设在文庙前广场。王亚平扮作伪乡长刚坐下来,一个相识的伪乡长就惊讶地问,“诚恭你怎么来了?!”王亚平一笑置之,心想你知道我是八路军,但我不怕你,如果我暴露了,同志们自然会替我报仇。台上鬼子大肆吹嘘“大东亚战争”战场形势如何有利,现在要征给养送往前线,讲完了以后,要求伪区长、伪乡长们现场表态,一定完成“皇军”下达的小麦征集任务。
回来后,王亚平直接向区委书记作了汇报。区委当即开会研究,定下策略是“少拖不”三条:离县城近的少交,远一点的就拖时间,在运河沿线靠近八路军游击区的不交。决定后王亚平和同志们连夜分头去找伪区、乡长作宣传动员。多数伪乡长答复道,请八路军放心,绝不死心塌地帮日本鬼子。在这一次午季征粮的斗争中,我们取得了胜利。
2015 年 8 月,耄耋之年的王亚平忆起孤胆参敌会、探敌情的往事,提笔写下一首诗抒发胸臆:“抗战胜利七十年,九旬老兵忆当年。地下工作党指引,敢与鬼子面对面。扮作乡长参敌会,抓住中心斗敌顽。”
与此同时,正在江苏茅山新四军江南财经办事处工作的浦惠英再度遇险,九死一生!
1942年的一个冬夜,办事处接到情报,日寇要抄所在的村子,必须立即转移。因为人生地不熟,走了一夜到天快亮时,他们却发现又折回到了原地,再往四下里一看,山头上到处摇晃着太阳旗!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突围了,他们只好钻进一个山沟里。
当时天气奇寒,浦惠英随身带的一个生鸡蛋都冻成了冰疙瘩。战士们掩紧衣角,再找来稻草裹在身上御寒。这时一只鸡被日寇追赶,朝着隐蔽的方向直飞过来!大家立即做好决战的准备,把账本连同写好的遗书一起埋到地下,将手榴弹的后盖打开,随时拉响与日寇同归于尽,最后幸好那只鸡没有落下来。
在山沟里躲了三天三夜,水米没进。只见日寇天天来回搜查,连草垛子都拿刺刀扎两下,毛竹被风吹得哈沙哈沙作响,一梭子子弹就打了过去。不能再等下去了,突围的夜里沿着山坡踏着茅草摸索前行,惊了鬼子的排哨,在机关枪的扫射中他们扑进一片稻田里匍匐前进。脱离危险后清点人数,却发现少了股长,又摸回去寻找,终于把满脸是血的她救了回来。
追上大部队后,浦惠英才得知,这一仗牺牲了很多同志。突围后的第二天,当地的保长就被日寇杀害了。因为保长知道新四军藏在哪里,但带着敌人绕着走,鬼子最后把怒火发泄到他的身上。
浦惠英回忆说,“在茅山地区的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残酷、最艰难的时期。”
革命本色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近百岁高龄的王亚平嗓音显得沙哑,慈眉善目的浦惠英倚靠在身旁,温暖地望向他。这对革命夫妻已相濡以沫72年。
抗战胜利后,浦惠英作为非战斗人员,被派去苏中公学学会计。1946年,国民党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学校被迫向胶东转移。到了胶东,学员分散插住在当地老乡家中。1947年深秋时节,我军大反攻,浦惠英随部队南下,至苏北时被分配到皖北江淮二分区专员公署粮食局会计科工作。淮海战役期间被调到支前司令部担任财粮会计。战役结束后,在南下渡江的解放大军中,浦惠英押着两辆小推车的粮草票证和账本日夜兼程。到了合肥皖北行署办理账册移交时,她被组织留了下来,在行署粮食局会计科任股长,同时担任行署团总支委员和粮食局团支部书记。在这里,浦惠英遇到了会计科科长、八路军老战士王亚平。工作中俩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50年7月,他俩结成终身伴侣。
解放后,俩口子一直在跟钱粮打交道,坚持做到钱粮过手,绝无差池。曾希圣主政安徽时,王亚平作为省委财贸部的笔杆子,跟多位省领导出差搞调研写材料。“文革”开始后王亚平受到冲击,被打成“走资派”挨过批斗,1969年2月被下放到当涂县丹阳公社陈桥大队。1970年起,因为懂经济,他又先后调任省生产指挥组土产公司领导组副组长、省商业局副局长,后在省供销社担任副主任、主任。
在职时王亚平出差到外地,只要对方有招待,回来时都不到财务报账。据曾共事的老同事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次跟随王亚平出差,他总是随身携带粮票,三菜一汤的标准决不许突破。王亚平还始终不忘自己是穷苦农民出身,生活简朴,衣服有破洞照样穿在身上,也丝毫没有官员架子。1984年12月,王亚平退居二线,担任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直至 1993 年 12 月离休。
“文革”期间,王亚平、浦惠英真正是一对患难夫妻。1966年,合肥市人民银行被造反派冲击,行长见势不妙,告老回家了。银行金库一天不能没人掌管,组织上紧急将浦惠英从省委财贸部调任副行长(代行长)。第二天,紧握金库钥匙的浦惠英就被造反派拉出去,戴上高帽子批斗游街。浦惠英毫无怨言。她是党的女儿,党需要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她绝不逃避。
此后,浦惠英也被下放到农村,于1973年调任省财政厅农财处副处长。1983年,组织决定破格提拔浦惠英担任省财政厅纪检组长,职级从副处到副厅。这一次她却没有服从组织的安排,主动找到省委组织部陈情说,我是快要退休的人了,请把这个位置留给年富力强的同志。为此,她受到财政厅党组批评。1987年,浦惠英从副处长岗位上离休。
为霞满天
王亚平夫妇育有五个子女,子孙辈基本上都是中共党员。至今老俩口和女婿蔡立、小女儿王爱平一起生活了40多年。据王爱平回忆,父母亲以身作则,时常教导“对党要绝对忠诚”。当年,兄弟姐妹在找工作时组织上分配到哪里就到哪里,两个姐姐在街道的大集体上班,想要调到国营单位,父亲坚决不允,走后门连想都不要去想!女婿蔡立是夫妇俩言传身教和优良家风培养出的党员干部,孟富林在下基层考察时被当地百姓拦住举荐。蔡立历任省农资公司经理,省供销社副主任、党组成员、巡视员,任上促成上市公司司尔特等农资企业建成,他没拿过一分股份。前些年供销社系统陆续有官员落马,拿王亚平的话说,咱家没有一个腐败分子。
离休多年,王亚平夫妇始终关注安徽经济建设,尤其关心曾经战斗过的农资系统发展。浦惠英还时常教导子女,做人讲本份,一切都是党给的,一切也都要交给党。作为一名党员,对群众有益的事情就是该做的,对群众不利的就不能做。每逢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扶贫捐助等情况,只要党和国家一声号令,夫妇俩的捐款总是在原单位最多的。
王爱平特别提到,母亲天性纯良。老人喜欢在家门口的匡河边散步,陌生人都愿意跟她聊天。有一回,遇到一个经常碰面的腿脚不便的老年市民,交流中获悉其家庭境况不佳,老伴得了癌症时日无多。看到他偷偷在淌眼泪,浦惠英取了5000元钱塞给他。更早以前,遇到乞丐,浦惠英也都请到家里来,给吃、给喝,还买好车票把人家送走,结果没过多久又在街头见到了。王爱平掩口笑道,母亲的心肠也太好了,都辨不出来真假。
2019 年 1 月,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山水名城小区党支部获悉小区里居住着这样一对默默无闻的老革命,就邀请他们“出山”参与小区党建和管理,老夫妻欣然同意。三年多来,王亚平夫妇出席小区党支部的每次活动,带头为各项小区建设出资出力。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正在住院的浦惠英第一时间捐出 1 万元,请省财政厅机关党委代为转交,为战“疫”助力;夫妇俩还先后 4 次向小区党支部捐款累计8000元。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当年 2 月 18 日,习近平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在党史教育之年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已是期颐之年的王亚平夫妇精神焕发,主动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深情宣讲党的光辉历史,生动讲述当年从事地下党工作的亲身经历。殊为罕见的银发革命夫妻并肩宣讲的报告会,迄今已举办不下七场。
今年 6 月 29 日上午,王亚平夫妇又携手出席由山水名城小区党支部举办的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给现场的居民、小学生回忆战争年代打鬼子的亲身经历。谈到激动处,98岁高龄的王亚平起身吟诵了一首新作的诗《庆七一》:“热烈庆贺七一天,祝我党建一百年。祖国发展日千里,脱贫致富小康圆。……站起富起强时代,初心使命永不忘。全党核心习近平,振兴中华创辉煌!”
后记
即将享百岁遐龄的王亚平、浦惠英夫妇,思维都还清晰敏捷,正过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年长一岁的王亚平除了听力衰减外,能够熟练掌握手机微信交流和发朋友圈,甚至懂得操作手机app对图片进行制作,让子女们都自叹弗如。
谈吐中王亚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两个维护”“五位一体”“八个体现”等常用政治词汇熟极而流,这得益于他始终保持着每日读报、坚持学习的习惯。提及时事政治,他说当下最关心中美关系、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也通过写诗记录下来,题材以赞美祖国、旧地重游、怀念革命先烈为主,每年创作百余首,装订成册后在春节家庭团聚时赠予晚辈存读。王亚平尤其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首诗中他写道“:人民感念毛泽东,缔造中国缔造党,伟人思想万年长。”
二老每天坚持走步锻炼,身子骨仍显硬朗。夫妇俩在女儿、女婿陪伴下经常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在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谭震林五位渡江战役总前委的巍峨群雕前凭吊瞻仰。浦惠英一生难忘在茅山经历的抗日烽火,2008年是在茅山战斗66周年,丈夫和女婿女儿曾特地陪伴她去故地重游。
女儿、女婿退休后“全职”照顾二老的饮食起居。王亚平是北方人,每餐喜食馒头;浦惠英是无锡人,米饭要做得软糯一点。近年,有关部门落实“老八路”王亚平正省级医疗待遇,新四军老战士浦惠英副省级医疗待遇,每年护送二老去医院体检。蔡立笑言,请人照顾难能做到那么精细,我现在是在替组织照顾二老,是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服务员。让我们期待和祝愿,革命伉俪王亚平、浦惠英传奇不朽,那一抹红色的晚霞长驻天际,永远绚丽。
相关信息
2025-03-19
2025-03-1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2
2025-02-0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 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