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生堤看新四军的为民情怀
- 分类:最新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8-06
从惠生堤看新四军的为民情怀
- 分类:最新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8-06
无为黄丝滩地处长江皖中河段“豆腐腰”地带,江面宽阔,河道弯曲,历史上便是长江洪水的“突破口”。自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 1931年,短短 62年间,黄丝滩旧堤竟决口 17 次,平均每 3.6 年就有一次灭顶之灾。旧堤依江而建,呈“之”字形蜿蜒,堤基为松散砂层,汛期江水直抵堤脚,形成“悬河压顶”之势。时任皖中行署主任吕惠生实地勘察时痛心疾首地说“: 旧堤单薄如纸,洪水一来,七县百姓便在‘锅底’里等死!”。1943 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日伪军在长江沿线构筑封锁线,而频发的水患不仅削弱根据地人力物力,更可能引发“大饥荒倒逼百姓投敌”的政治危机。在人民饱受水患之难时,新四军挺身而出,将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赢得胜利。
1943 年 10 月,皖中行署以“抗日救民”名义发布《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公告》,一场“左手持枪、右手握锹”的特殊战役就此打响。吕惠生打破传统“沿江贴堤”模式,将新堤线向内陆退后 500 米,以“弧形缓冲”减弱江水冲击;采用“宽基厚顶”结构,底宽 12 丈(约 40 米)、顶宽 2.4 丈(约 8 米),堤高 2 丈(约6.7米),使堤身抗压能力提升三倍以上。
20万筑堤大军中,既有新四军七师战士,也有七县百姓“父子班”“夫妻档”。他们用竹筐挑土、木夯打基,在日军飞机轰炸间隙抢工时。1944年3月12 日,日机突袭工地,炸死民工 17 人,吕惠生冒死从废墟中救出 3 名伤员,当场宣布:“堤不成,人不撤!我们要用钢筋铁骨,给鬼子的炸弹看看什么是中国老百姓的志气!”。为解决粮食短缺,新四军发动“堤上屯田”,在堤脚开垦荒地种植红薯、玉米;设立“民工医疗站”,用草药救治工伤,疫病发生率较同期其他工程低80%。工程期间,无一人因饥饿或伤病死亡,创造了战时大型基建的“生命奇迹”。在这艰难的筑堤过程中,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军民鱼水情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愈发深厚。新四军关心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疾苦,人民群众信任新四军,积极响应号召参与筑堤,这种紧密的联系正是“江山就是人民”的生动体现。
1944年 5 月 6 日,新堤落成当日,无为万人空巷。72岁老农李长根跪在堤上叩首:“活了一辈子,终于见到不漏水的堤了!”延安《解放日报》以《七县命脉系于一堤,新四军创造人间奇迹》为题报道,称其“比之古之都江堰,今之荆江大堤,亦毫不逊色”。大堤竣工当年夏季,长江水位达历史第二高位(12.8米),惠生堤全线安然无恙。大堤竣工后,吕惠生即兴赋诗《皖中抒怀》“: 十年征战为谁忙?为筑金汤护稻粱。笑指长江东去水,功过留与后人量。”这首诗被刻在堤首石碑上,成为新四军“为民造福”的执政宣言。此后三年,七县青壮年参军率提升47%,粮食征收超额完成60%,惠生堤成为“红色政权得民心”的最佳宣传。
如今的惠生堤已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堤身镶嵌的365块青石上,仍清晰可见当年民工刻下的“保家卫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每到汛期,当地党员干部仍会在堤上重温入党誓词,延续着“护堤即护民”的红色传统。2020 年长江大洪水,惠生堤段出现管涌险情,无为市 1200 名党员组成“新时代惠生突击队”,“用 72 小时构筑防洪拳‘接力赛’,最终堵住管涌,赢得了抗洪抢险的完胜。”
惠生堤是新四军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它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人民至上”的理念,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提醒着每一位共产党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关信息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2025-08-06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 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