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
《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序

最新信息

《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序

《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序

详情
        由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牵头,六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参与,联袂主编的《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一书,历时两年,已经脱稿。付梓之际,研究会的同志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个序。我想,这本书编辑成册实属不易,很有价值,也就答应下来写几句话。
        淠史杭工程号称人间天河啊!
        它是泽被江淮、造福豫皖两省人民伟大的水利工程!资料显示,这个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丘陵地带的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 1198 万亩,其中安徽省 1100 万亩,河南省 98万亩。它是新中国成立后至 21世纪初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到21世纪初,仅安徽省境内主要骨干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已达 1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 1026 万亩,年均实际灌溉面积已达 860万亩。淠史杭灌区的兴建,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灌区还向合肥、六安等城镇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灌区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交通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挥。当之无愧,淠史杭是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如今一说起淠史杭,无不为安徽人骄傲。
        提起淠史杭工程,就让我们想起毛主席当年发出的伟大号召。
        1950 年淮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两岸 40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130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1951年5月,毛主席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治理淮河、修建淠史杭灌区成为安徽的重要任务。为治好淮河,六安人民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此为主水源,安徽人民把治淮与建设淠史杭灌区成功嫁接。淠史杭工程从1958 年开工兴建,历时 14 年基本建成。工程沟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可以说,没有毛主席发出伟大号召,没有党中央英明决策,就不可能有治淮的伟大成就,就不可能有淠史杭灌区的诞生。
        提起淠史杭工程,我们都为革命老区六安人民的创业精神所感动。
        淠史杭灌区工程是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产物。历史上皖西、皖中地区水灾频发,在这片饱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但并没有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十年九灾的历史。淠史杭施工初期,资金十分缺乏。当时,11条干渠同时开工,正常上工人数 50 万左右,最高时达 80 万。那么多的土方要靠民工用人力去挖,那么多的民工要吃要喝,没有钱怎么办?群众非常体谅国家的困难,纷纷表示,有钱干,没有钱也要干。“我们有的是劳动力,没有粮柴从家拿,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技术自己学……”六安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硬是开挖了 6 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提起淠史杭工程,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之奋斗的新四军老战士。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成就凝聚着新四军老战士的智慧和汗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九〇师全体指战员,转业成为水利工程一师,参加安徽的水利工程建设,从治淮到淠史杭工程建设,都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身影。他们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据史料记载,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全师先后有800多名指战员被评为劳动模范,其中木工队长、营长阎长久被省军区记了二等功。他们为修建新中国第一座混凝土连供坝佛子岭水库,立下赫赫战功。1954年10月建成的这座新中国第一大坝——佛子岭大坝,以雄伟的姿态横跨在淠河两岸,令国内外水利工程界叹为奇迹,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作为水利工程一师师长的马长炎同志功不可没!马长炎是一位老红军,也是一位老新四军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皖北军区独立第九〇师师长、师党委书记,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师长兼华东局治淮委员会秘书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提到淠史杭,我们不能忘怀的还有德高望重的新四军老战士王光宇、张祚荫、杜维佑等。赵子厚同志是 1954 年至1966年的六安老专员,兼任淠史杭工程党委书记和指挥。1958年 8 月 19 日,赵子厚作为指挥,挥锹开挖了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拉开了淠史杭灌区建设的序幕。淠史杭工程的纪念碑上,永远铭刻着这些革命前辈的英名和业绩。
        提起淠史杭工程,我们尤其不能忘记曾希圣同志。
        曾希圣同志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新四军七师老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淠史杭工程,是他在省委书记的任上,主持规划拍板定夺下来的。从设想、初步编制设计书,到灌溉工程总体规划,从审批、下拨资金到视察工地,曾希圣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淠史杭工程刚上马的时候,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在这种情形下,曾希圣同志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初心不动摇,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下决心要把工程搞上去,搞成功。1959 年 6 月的一天,曾希圣同志到龙河口水库工地视察,面对数万民工战天斗地、无比艰辛的劳动场景,他万分感动,亲笔题词:“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回到合肥,他批拨平板车1000辆、汽车1辆。工程建设中期,遇上3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当时有人提出,不能再往下干了。在这个关键时候,曾希圣同志说:“淠史杭工程不但不能停下来,还要尽快送水过肥西,把水送到合肥和皖东。劳力不足,我给你们调。”在那段日子里,一到周末,他总是想法摆脱一般性事务,带着夫人和孩子到淠史杭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不打招呼,不惊动地方,更不许新闻记者跟随采访。曾希圣同志长期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战斗、工作和生活,对安徽的老百姓,对安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深情地惦记着安徽,惦记着安徽的淠史杭工程,惦记着安徽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惦记着安徽人民的生活。曾希圣同志是我们尊敬的老领导,是我学习的楷模。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本《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一书的编写、出版,也是对曾希圣同志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我作为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希望研究会的同志们多编写些像《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这样的好书,给年轻人多讲讲共产党的故事,多讲讲新四军的故事,多讲讲革命传统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资政育人,功莫大焉!值此《新四军老战士与淠史杭工程》付梓之际,我心有所感,言之由衷,谨以为序。

联系信息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0551-62606853

微信公众号

意见建议

描述: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 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