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永放光芒
- 分类:最新信息
- 发布时间:2024-11-03
《论持久战》永放光芒
- 分类:最新信息
- 发布时间:2024-11-03
说到中外驰名的重要军事著作,人们肯定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诚然,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永放光芒,万古流芳!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的呕心沥血之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进,如入无人之境。尤其是“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进逼,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可是不到半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捷中伏击日本精锐板垣师团,歼敌 1000 余人。徐州会战,李宗仁率部在台儿庄战役中歼敌 1 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在我们党内,也有人说什么顶多 4 年就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摆脱错误抗战路线的干扰,把全国军民思想统一到“持久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轨道上来,并为持久抗战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论持久抗战的理论专著。
为写好这部专著,毛主席查阅了大量资料,拟定了详细的写作提纲,然后集中精力写作。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奋笔疾书,从1938年5月上旬开始,仅仅用不到十天的时间,5万多字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就一气呵成了。
翟 作 军 在 1937 年 10 月 至1939年 4月,曾给毛主席当过一段时间的警卫员。他这样回忆道:“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或者到院子里转一转,要不就躺在躺椅上闭上眼养一会儿神,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大家生怕主席累病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主席多休息。”
一天,又轮到了翟作军值班。正是夜幕徐徐降临之时。他照例走进毛主席的房间,点燃两支蜡烛,分别置于写字桌两端。他故意把点燃蜡烛的动作放慢一些,打算趁机劝说主席休息。可是主席跟往常许多时候一样,眼睛一下都没有离开过纸和笔。他只好一声不响地退了出来。到了半夜毛主席该吃饭的时分,他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给毛主席,提醒主席趁热吃下,然后睡会儿觉。
翟作军考虑到不便多打搅主席,便走了出来。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工夫,他估计主席该吃完饭了,想去把碗筷收拾一下,好让主席睡觉。谁知他推开门一看,主席还在聚精会神地写着,放在桌子上的饭菜一动没动,只是不冒热气了。
翟作军很失望,只好进屋去,把饭菜端出来放在火上热了热,又给主席送去。说道:“主席,您吃饭吧,天冷,一会儿就凉了。”“啊?我还没有吃饭?”主席抬起头,看看眼前的饭菜,好像自己都不大相信,说:“好,就吃就吃。”翟又走了出来,有意多等了一会儿,心想这一回主席总该把饭吃了。哪知道进去一看,饭菜还是没动。主席还在低头写作。眼前这种情况,进去打搅显然不合适,天快亮的时分,他再次去主席屋里看看,见主席还在写,饭仍然一动没动。
毛主席就这样连着五六天茶饭不思地写着稿子,睡觉时间短到不能再短。这样熬下来,两只眼睛布满了红丝,宽阔的面颊明显地消瘦下来,颧骨凸了出来,脸上浮起一层淡淡的黑釉,饭吃得更少了。看着主席因废寝忘食艰苦写作致使身体日渐衰弱下去的状况,警卫班几个人的心里都火烧火燎的,十分为主席的健康担心和焦急。可又没有什么好的法子能让毛主席注意适当休息。
接下来的一天,毛主席就病倒了。症状主要为头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过来仔细检查一番后,说没有别的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的。医生给毛主席开了些药,一再劝说他要注意好好休息。毛主席吃了药,休息了一天。但是心里总是惦念着文稿的事,还没有等病全好,就又坐到写字桌前,一手托着头全神贯注地继续写起来了。
翟作军说:“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当我兴高采烈挟着书往外去分送时,窗纸上已经透进白蒙蒙的光,天快亮了。”
美国作家特里尔广泛收集并潜心研究毛泽东生平,写出了颇具西方风味、令人耳目一新的专著《毛泽东传》。书中有一段关于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作情状的描写:“这一年,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了很多东西。很具代表性的就是著述了《论持久战》。
毛系统地总结了自 1927 年他第一次拿枪以来的很多军事思想。毛的一名警卫员着迷地目睹了毛写《论持久战》时的情景。毛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毛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5 天以后,写满了显示毛桀骜不驯特点的草体字的稿纸已有一大摞,而毛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当他去吃已不止一次给他热过的晚饭时,工作人员把这视为一个重大胜利——如此着迷于写作的政治家真是举世少有。第 7 天,毛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烧了一个洞,而他还在沉思。他喝了一杯烧酒,想一鼓作气继续把《论持久战》的最后一部分写完。可是,到了第 8 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得厉害,一阵晕厥。医生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然继续写作。到了第9 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 5 万多字的论文。”
就是这样,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奋笔疾书,毛主席的一部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著作《论持久战》,像及时雨一样问世了。
《论持久战》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抗日战争 10 个月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预判。他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作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正确论断。
在此长文中,毛主席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且十分准确地预测到这场战争将历经三个阶段,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在此基础上,还通过“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篇章,进行详细阐述,向人们讲清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文章虽然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十个月,然而却对战争未来每个阶段的演进路径、情形、方法等都作了详细描述,并且都得到历史印证,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军事天才、高瞻远瞩和科学预见性,不愧为研究论述战争的光辉军事著作和哲学著作。
1938 年 5 月 26 日至 6 月 3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就《论持久战》的内容作了演讲。演讲之后,毛主席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传阅。于是,《论持久战》油印成册。可油印的数量有限,许多干部看不到,特别是前线的干部。毛主席又决定公开发表和出版。1938年 7 月 1 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杂志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又出版了单行本,在全国公开发行。后来,很快又被译成英、日、俄文版本公开出版发行。
1952 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本巨著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而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它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白崇禧当时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副总参谋长。他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因而积极向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他是黄埔军校出身,恃才自傲。周恩来向他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并送给他一本《论持久战》单行本。他一开始认为这是毛泽东故意炒作的,因而不屑一顾。
1938年 10月下旬,武汉失守,继而长沙沦陷,抗战形势的发展确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陈诚才意识到抗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于是重新捧起《论持久战》仔细研读。他为毛泽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见所折服,并结合战例在该书的书眉上写了许多批注,并特地请周恩来到湖南衡山给军官训练学员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本有陈诚批注的《论持久战》,至今仍存放在台北陈诚私人图书馆里。
中共地下党党员余致浚,抗日战争初期在赣南,打入国民党机关,担任蒋经国的“私人秘书”。在他逝世后,他的家人发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蒋经国非常佩服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仔细反复阅读过七八次之多。在余致浚遗留手稿中的这份材料里,记载了蒋经国与他的一次谈话:“1940 年年初的一个傍晚,从抗日前线传来胜利大捷的喜讯,大家都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晚饭后,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社论,政工大队队长张腾龙来找我,我们就兴高采烈地谈起了近日从前线不断传来的捷报。这时,蒋经国突然闯进来了,问我们什么事这么高兴……”“我们正继续谈到前线喜讯时,蒋经国突然把谈锋转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了。平时我们谈话从来不涉及有关中共领导方面的问题,而蒋现在却主动提出来,我们自然是仔细聆听。他对《论持久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文章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读了叫人万分信服。他还说,他已阅读过七八遍了,有时间还要下功夫去钻研。同时,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论持久战》的单行本,全书已翻阅得很旧了,书上红蓝铅笔画的道道、圈圈密密麻麻,书边周围写满了中文和俄文,看来他对这本小册子非常喜爱,是认真阅读过的。”
傅作义将军在读了《论持久战》后深切地感到:抗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几乎都在本书中找到了明确答案。于是,他即令所属各部官兵阅读。
《论持久战》成书出版后,周恩来把它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毛主席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
《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版。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武器装备,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王明想借《论持久战》做文章,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938 年 6 月,毛主席将《论持久战》文稿送到武汉《新华日报》发表时,王明却扣下文稿,并暗中密告共产国际的负责人,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观点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企图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告倒毛泽东,以取代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在收到王明的信后,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论断拍案叫绝,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王明的行为十分反感。季米特洛夫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那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对毛泽东更加由衷佩服。他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向中共代表团表示:应该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是在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王明等人不要再争当领导人了。他还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1938 年 7 月 6 日,在中国抗战一周年前夕,苏共中央《真理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表明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得到确认。王明想借《论持久战》做文章,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论持久战》的高明,连日方也为之折服。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郎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 转 …… 在 中 国 打 败 了 日 本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事院校,一直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作为必读的教科书之一。一些研究军事问题的机构与专家、学者,也一直视《论持久战》为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里,也仍然十分推崇这本书。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古代的《孙子兵法》一样,同被奉为必读之书。《论持久战》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持久战》虽然发表已经86 周年了,但是,至今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对于我们现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综合分析当时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精于研究问题、长于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就是从问题入手的,而且梳理出一个问题清单: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毛主席没有回避任何问题,而是一一分析并解答。特别是针对社会上流传较多的“亡国论”“速胜论”,予以分析和驳斥,使人们对战争的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也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回答时代课题,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把握发展进程。事物的发展都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基于客观的深入的分析,指出“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他预见中日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并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为中国抗战胜利争取了时间,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争取了时 间 。 习 近 平总 书 记 在 党 的十 九 大 报 告 中根 据 国 际 国 内形 势 和 我 国 发展条件,兼顾历史 发 展 延 续 性与 实 践 发 展 新要求,对我国未来 30 年作出明确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 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 康 社 会 的 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第 二 个 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进一步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这就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我们必须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要统筹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不仅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而且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提出最为有利的具体策略。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的任务很重,特别是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比如,他既强调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又要求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把握好战略战术,既要胸怀大局,统筹兼顾,保持战略定力,又要突出重点,牵“牛鼻子”,啃“硬骨头”,一步步攻坚克难,一步步实现战略目标。
要激发精神力量。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论持久战》发表后,提振了全民族的精神和信心,对夺取抗战胜利产生了巨大作用。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专门阐释了抗战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这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既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也要焕发精神、朝气蓬勃。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梦这个充满历史情感的词汇一经提出,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更是精神之“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发挥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要践行群众路线。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论断,并指出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强调“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与国民党采取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全国力量投入抗日洪流,并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成为全民族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面对中外媒体记者时就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汇集起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为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疯狂地抹黑打压中国,搞“新冷战”、长臂管辖、制造外交摩擦、“科技脱钩”等;军事上频繁实施挑衅中国底线的行动,粗暴地干涉我国内政,无所不用其极。全球化进程中的突变性与不确定性已成为显著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状态因美国暂时综合国力的强盛非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将是颇似《论持久战》中提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局面。全球化进程中日渐成长起来的中国,遭逢世界局势的这一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因而,学习与发扬毛主席身处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敏锐、睿智和贯通古今、洞察全局的理论创新胸襟,在正确的理论引领之下切实解决迫切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要挖掘已有或潜在的优势要素与积极因素,于变局中开新局,逐渐积累局部优势,推动其向全局转化并最终获得全局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持久奋斗,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相关信息
2025-03-19
2025-03-1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2
2025-02-0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电话: 0551-62606853 邮编:230001
Copyright © 2021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1980号-1